北滨路高架桥下,渔人湾N37桥角角夜光营地成为了全龄段休闲新聚点。图为在此举行的野歌会。
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阵地上,区城市管理局以“智慧监管+闭环治理”为双轮驱动,构建起覆盖330条城市道路、254座桥隧的现代化安全监管体系。
2024年,我区以78%的桥隧智慧监管覆盖率、2257处病害100%处置率、16837项道路维修任务全闭环管理的实绩,交出了一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“江北答卷”。从巡检打卡系统到智慧监管网络,从处置隐患病害到桥下空间使用管理探索,我区正通过数据赋能与制度创新,编织起城市筋骨的安全密网。
智慧监管
全天候守护城市命脉
上午10时,溉澜溪大桥巡检员通过手机扫描桥体二维码完成签到,扫码打卡、病害上报、自动生成日志。这套“桥隧巡检打卡系统”,在桥隧设施及安全保护区设置固定二维码,巡检人员使用手机小程序到达点位扫描二维码打卡,并按照规范设定打卡频次,提醒巡检人员按时开展巡检。2024年已累计记录55115次巡检数据,有效记录桥隧结构设施状态及变化,让日常管养更精准。
“过去靠人工巡查,现在系统自动预警。”在区桥隧监测运行处置中心,工作人员指着大屏上的数据说。感知设备实时回传数据,视频监控如同给桥隧装上“电子眼”,24小时捕捉结构位移、振动等细微变化。
2024年,我区完成桥梁安全隐患整治工程(一期),为188座桥隧新增762个监测感知设备,连同原有10座智慧设施,形成198座桥隧的智能监测网络,覆盖率达78%,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、位移、振动等关键数据,结合AI算法分析,精准识别结构异常,实现“病害早发现、风险早预警”。在智能监管系统的支撑下,我区创新构建“集—巡—管—处—治”全链条管理体系,这也是重庆市首个智能“监管—处置”一体化桥隧安全保障体系。
高效处置
精准化消除风险隐患
2024年,我区道桥隧病害整治交出“双万”答卷:超10万次巡检、发现处置超2万件病害,其中桥隧病害2257处实现“有病必治”100%处置,完成沥青路面修复4046.78平方米、护栏整治4036米,专项整治桥梁伸缩缝28493.2米、更换灭火器260个,应急抢修处置车祸导致的护栏损坏16处。
在道路维修方面,实施维修任务16837项,其中道路隔离设施应急抢修任务60项,安全改造任务7项,日常维修处置16687项,配合区道安办改造任务13项,道路沉降隐患处置70项,及时处置占比为100%。
应急能力建设在实战演练中不断提升。在汛期开展的桥梁安全应急演练模拟洪峰过境,从发现边坡险情到启动应急预案,进行疏散人员、封锁区域、转移车辆、道路空洞监测、桥梁安全监测、边坡抢险处置等,参与的边坡救援组、桥隧救援组、现场处置组、综合协调组分工协作、紧密配合,最终成功化解险情。
日常管理中,通过14次安全专项检查、9次安全教育培训,构建起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的安全责任体系,实现全年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。
桥下空间
蝶变中筑牢安全底线
桥上川流不息,桥下别有洞天!北滨路高架桥下,曾经的灰暗地带已焕然新生。渔人湾N37桥角角夜光营地里,孩子们在充气城堡嬉戏,年轻人踩着滑板掠过涂鸦墙,月光音乐会随江风飘荡——1.8万平方米桥下空间化身全龄段休闲新聚点。
活力绽放的背后是严密的安全底线。“桥下空间利用探索,首先是在保障桥梁安全前提下进行。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桥下不能有固定构筑物,店面商业场景的营造就采取可移动式、装配式的物品;建设中只要涉及桥梁主体结构,一颗钉子都不允许打进去。
为加强城市桥梁桥下空间使用管理,区城市管理局依据《重庆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使用管理规定》,进一步明确了桥下空间的管理责任,使用原则和使用要求,管理方与使用单位签订《桥下空间安全管理协议》,明确每月安全检查、消防设施维护等责任,实现安全与民生效益双赢。
从实时感知的“神经末梢”,到高效协同的“城市大脑”;从精准消除的病害隐患,到实战锤炼的应急能力;从灰暗角落的华丽蝶变,到安全底线的毫不动摇,每一步探索,都织密了城市筋骨的安全网络,每一步创新,都提升了城市治理的韧性温度。
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以更敏锐的感知、更高效的处置、更安全的保障,守护好城市安宁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