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,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碧水如画,朝天门长江大桥如一弯彩虹飞架南北。
8月15日晨曦初染,江北嘴江滩,碧波间白鹭振翅,鱼群跃金。这帧灵动画卷,恰是江北践行“两山”理念20年的生动注脚——
20年前的这一天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,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科学论断。这一理念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中国生态发展之路。
在长江与嘉陵江奔腾相拥、铜锣山与明月山青峦交臂的天然画境中,江北以碧水为墨、青山作卷,将“润泽民生”的初心与“点绿成金”的智慧,挥就成生态经济共荣的时代长卷。
破茧 系统治理焕生机
“以前这里又黑又臭,现在成了散步的好地方!”在北滨二路生态廊道上,市民李佳望着清澈的溉澜溪感慨道。这条曾因管网错接、因污水直排导致水质变为劣Ⅴ类的河道,如今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。
这一改变还要从2019年说起,我区启动“排口整治+环境修复”系统工程,运用CCTV管道机器人、QV管道潜望镜等技术手段精准排查管网问题,累计修复管道裂缝821米,清淤0.3万立方米。同时,溉澜溪末端建成4万立方米/日的水质提升站,配套管网4.2千米,采用“磁混凝沉淀+曝气生物滤池”处理工艺,实现污水净化回用,形成生态闭环。
为保障一河碧水长治久清,我区完善三级巡查机制,构建日常巡检、专项整治、联合执法全方位保障体系,严管流域排污口。辅以智慧物联监控平台,建设在线水质监测点17座、管网流量系统30套、积水监测站10套,集成排水管网健康档案管理、排口排水信息展示等多种信息化功能,将阶段性整治举措与长远治理机制相结合。
“治水不仅要让水变清,更要让生态活起来。”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“点、面、河、岸”一体化治理,溉澜溪流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,沉水植物和净水鱼类重现河道,3.56公里生态滤沟有效净化雨水径流,因地制宜打造的清水绿岸生态廊道,为群众提供亲水休憩场所。
这只是我区水系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。目前,全区两江干流15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销号,长江寸滩国控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,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。
蝶变 江滩焕彩聚人气
在相国寺滨江公园,老宋家河鲜馆老板宋彬望着郁郁苍苍的江岸,笑意盈盈:“以前在江上经营,环境差、风险大。现在搬上岸,靠着这好风景,9家连锁店月营业额超200万元!”这位首批“退捕上岸”的经营者,见证了江岸线的华丽转身。
我区坐拥104公里江岸线,近年来以“两江四岸”治理提升为抓手,累计拆除餐饮船舶98艘、渔船210艘,关停码头10座,腾退优质岸线7.5公里。一系列“率先”之举更是亮眼:在全市率先完成餐饮船清零、嘉陵江货运码头关停、渔民退捕转产等工作,并率先实现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固定接收设施全覆盖。
我区还率先实施长江、嘉陵江消落区综合治理项目,先后完成江北城段、盘溪河入江口段、相国寺段、长安码头段、洋炮局段5个治理项目,形成18公里滨江消落区全线贯通治理。依势造景的植物群落、蜿蜒舒展的滨河绿带,让市民游客“临江能近江、临江能亲江”。
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让滨江区域焕发新活力。约50公里的步行道与骑行道串联起江景,79个下江通道打通了“临江不见江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9个景观平台、6个篮球场、8个公共卫生间以及9个停车场等配套设施,让滨江区域成为集运动、观景、社交于一体的“城市会客厅”,日均接待量较治理前提升3倍。
随着“三园两湾”五个项目的完工,如今“大美江北岸、最美迎宾湾”已初绽芳华。周边1公里范围内,江北嘴金融核心城、长安三工厂片区及三洞桥风情街等6个商业体被有效辐射带动,实现了生态、生活与商业的有机融合。
转化 点绿成金拓路径
中能建葛洲坝清洁能源公司注册资本金达60亿元,公司计划未来五年产值突破500亿元,解决就业人数超500人;中国国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子基金募资规模达100亿元,可撬动备投项目超600亿……今年以来,我区招商引资捷报频传。
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一个深刻道理: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约束,而是发展的机遇;不是经济的负担,而是新的增长点。
由杨家河沟整治后打造的N37桥角角夜光营地,常态化举办运动会、青春歌会等活动,吸引数十万粉丝关注,成为青年消费新地标。项目负责人袁启华笑言:“曾经昏暗的桥下空间,如今成了日均客流两三千的网红打卡地,生态与消费在这里碰撞出了惊喜火花。”
江北嘴江滩亦是如此。6公里岸线消落区实施治理后,摇身变为集健身、休憩、观景于一体的滨水生态公园,凭借山城独特风光被誉为“渝尔代夫”,游客纷至沓来。而随着《北滨“两江四岸”现代品质示范街区实施方案》的落地,“三线四态八街区”计划的推进,更让江北嘴金融中心钻石广场、江北a~台等新地标崭露头角,成为打卡新宠。
我区还创新“生态+文化”模式,徐悲鸿文化街区串联起巴人汲水公园、美术馆与故居,文化艺术活动轮番上演,让历史文脉可感可触;“鸿恩古风游”“青春爱情漫游”等特色线路,让文旅体验更富新意。同时,城市绿量持续“加码”,今年我区新增城市绿量75万平方米,打造山城绿道2条。这一系列举措让生态红利不断释放,2025年1—6月,我区接待海内外游客3443万人次,同比增长10.25%。
江北的“两山”实践正在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拓展。我区在全市率先编制“无废商圈”方案,垃圾分类先锋区成为全国观摩点;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.2%,新能源、绿色金融等产业在生态优先理念下加速聚集。“我们审批的11个环评项目全部符合绿色发展标准,22.7亿元资金投向低碳领域。”区生态环境局审批科负责人介绍。目前,我区已成功创建全市首批“污水零直排区”,“以治岸赋能生态经济新飞跃”案例入选《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案例》。
从一湾清水到两岸风华,从生态蝶变到发展跃升,Slots游戏(中国)唯一官方网站 正以两江为墨、青山为纸,在新时代的画卷上,持续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动人篇章。